子孙和合图:“子孙和合图”金银币的创作,本质上是重复别人的作品。既然是重复,首要的就是不能跑得太远,不能跑到人家(原作)前面。这时候就是要先吃透它,理解这位画家在这幅画里的气质、心气,去还原它最原始的状态,而不是自己做太多的加工处理。在这里我用一个比喻,大家就更容易理解了:这就像配音演员一样,要突出的不是你的声音,而是要表达你要配的这个角色所有东子,不要以为把你的声音塑造的形象传达给别人后,你就可以如何如何,这样反而糟糕。这个时候我们就是当配音演员,去吃透这个作品,去体会和理解人家每一笔每一画的情绪,再通过我的浮雕,把他所要表现的情绪转达出来,这才是成功的。
“子孙和合图”隶属于婴戏图系列,著名的儿童题材古典名画。虽然做过很多人物题材,但儿童题材和其他题材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做人物,尤其是伟人,首先要有体验,体验人物的风采、内心、外形、神态,但是光有体验还是不够的,必须要去扮演,每个人的经历不同,生活的积淀也不同。体验或许会有深深浅浅,扮演就不一样,扮演就是成为他。要让别人来仍可作品上的这个人物形象,就必须要神形兼备地扮演,外形、内在、神韵无一不缺。而且,艺术源于生活,只有对生活的热爱才能点燃炽烈的艺术情感,产生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唯有脚踏实地的亲身体验,才能保持艺术语言的真切与淳朴。没有深入的生活,没有用心的体会,就不可能带来身临其境的形象感受,也不会有与之相得的画面效果。
冬日婴戏图:《冬日婴戏图》是苏汉臣所绘,苏汉臣是北宋末的汴梁(今河南开封)人,靖康之难后,跟随宋室迁居钱塘。详细生卒年已经不可考,大致的活动时间为11世纪末至12世纪中期。他早年曾当过民间画工,宣和年间被征入徽宗画院。擅长画佛像及人物,其中尤其童婴(婴戏)题材最为人所赞赏。人物最难画,苏汉臣被艺术家皇帝宋微宗所喜爱的原因,就在于他的人物画得惟妙惟肖,连最难画的孩童粉嫩透红的皮肤都画得无懈可击。故宫每次外展,《冬日婴戏图》是必展文物,可见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独特地位。今载于《故宫书画录》第三册。
秋景婴戏图:宋代的宫廷婴戏图带给观者的感觉一般都是工致富丽、温馨可人的。从现存的一些宋代宫廷婴戏绘画作品来看,画面中的孩童形象多为宫廷或贵族人家子弟,流露出一种华美的富贵气息。宋代擅作婴戏题材的宫廷画家有相当的数量,其中以苏汉臣最为著名,流传下来的作品也最多,并对同时代以及后世画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苏汉臣的婴戏或戏婴系列作品在创作方面注重选择和刻画平凡的世俗生活情节,真切描绘世俗生活的趣味性与可视性,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同时,在作品整体的气氛渲染和细节刻画等方面,充分展示出画家高超的写实技巧和灵活处理题材的能力,取得了显著的艺术成就。
夏景婴戏图:在古代,人们的休闲活动常常与春、夏、秋、冬的时令季节变化紧密相关,儿童的游戏也不例外。从表现内容上,《夏景婴戏图》仍然沿袭了婴戏题材绘画的特点,表现了三个男孩玩耍的情景:时当盛夏,孩童皆身着薄纱衣裤,两个男孩一前一后抬着木架,前面的男孩正小心翼翼轻步向前,向后张开双手紧抓着木架,后面的孩子耸着肩膀,亦步亦趋地紧紧跟随在后面;另一个孩子手执纨扇注视着他的伙伴们。三个孩童一静两动,在嬉戏的清洁中相映成趣。相比这个系列的其他作品,“夏景婴戏图”银币最大的特点是,多用遒劲而简洁的线绘勾画出富于质感的纱衣,从中透出丰满的躯体,表现得精彩之极。人物的神情动态也刻画得精妙入微。补景仅画一株野花,恰到好处地显现出环境氛围,使人物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在人物的塑造上,孩童矮胖、头大、前额尤大、圆圆的脸、额上几根刘海,显得头重脚轻,特别稚嫩可爱。
子孙和合图:做“子孙和合图”金银币也是同样的道理。这里的儿童形象都是肥胖娇憨、大头圆脸的,三个孩子凑在一起嬉戏,很可爱的儿童游戏场面。这个作品抓住了儿童嬉戏的瞬间动作,稚气传神,呼之欲出,把孩子们不受约束,不伪饰自己性格特点直率地表现出来,透过这些作品似乎可以窥见那充满活力和情趣的生活画卷。我在创作时把自己想象成孩子,头往前伸一点还是往后缩一点,脖子该以什么幅度来转动。那时候我常常注意观察自己的孩子,学着他这样动那么动。这个动作代表什么意思,这个是他想要表达的状态。金银币画面是静态的,虽然不在肢体上表达这个孩子的动作过程,但是心里一定要有,要在心里把他们的动作过一遍。动作造型准确了,还有一个特别关键的问题,做小孩的浮雕和做老人的浮雕区别很大。小孩一定是像豆腐一样,感觉那么光滑那么柔嫩,好像不小心摔下来会碎掉。他的身体线条可爱圆润,富有流动感,是那么有弹性,用手弹上去似乎还有回声。而且小拐弯不要太多,因为小变化越多证明这个人经历越丰富,小孩的线条就尽可能简练简化,能用一条弧线一个拐弯达到的,就不要用两个,小孩那么单纯那么脆弱,他的承载力那么弱,就一定要给他减轻负担,节约一点。所以在做浮雕时做得很轻薄,感觉是透明的,让你不禁产生想把手伸出来抚摸一下,逗弄一下的冲动。
冬日婴戏图:从长尺幅的平面绘画移植到圆形的金银币上,设计师曾成沪在构图上作了一些变化,主要场景保留,但将两个孩童与猫和周围植物的距离稍微拉近,显得画面更紧凑,也更符合圆的构图习惯。画面描绘了两个儿童在花下嬉戏的情景:冬日的庭院,假山旁梅花与红色的山茶花盛开,两个满脸稚气的小孩在舞动手中旗子,与顽皮的小猫嬉戏。男童正俏皮地斜睨一瞥,全神贯注于猫的动向,沉浸在其中,虽然动作笨拙却虎头虎脑,逗人喜爱。旁边梳发卷的女孩像他的姐姐,正用手指轻轻阻挡着,以防男童贸然行动,一边还手执旗子,故作老成的动作却不由让人开怀一笑,揭示出她稚气未脱、天真浪漫的童心世界。这下可让小猫伤透了脑筋了,真不知该选谁才好?庭院里,白色的梅花、红色的山茶花争相开放,给寂静的同日带来了生机,让把玩钱币的我们,刹那间,仿佛听见自己往日童婴时期嬉戏的欢愉喜悦。在浮雕制作时,曾成沪运用线条的功力深厚,富于轻重、长短、转折、顿挫的变化,从弟弟上衣笃厚、方正的笔画,到姐姐纱裙流畅圆润的刻画,假山错落结合,石质显得坚厚湿润而有立体感。花卉皆勾勒精劲,尤其是这些细节:两个孩童的发结和衣带、旗子,顽皮可爱的小花猫和生机勃勃的植物,雕刻极为精细,让人感到了温暖与和煦。展示了他在这方面的高深造诣,不仅充分发挥了原作的优势,亦通过钱币铸造的特殊工艺,进行了最细致的诠释,通体透出憨厚、意趣的孩童世界,给观者最纯粹的美学享受。
秋景婴戏图:《秋景婴戏图》是苏汉臣的代表作,描绘的也是儿童游戏中争吵的情景,几个孩子正在争夺一杆红缨枪,他们双手用力紧握枪杆,互不相让,一个身体后倾,一个臂部重心向下,一个身体向后倒,都是双眼瞪眼,似乎用尽了浑身的力气。这幅作品表现的是孩童嬉闹的场景,但画面传递出的却是欢乐融洽的气氛,投射了孩子天真、活泼、顽皮的特性。银币画面上,白文均采用从中心向两边延伸的构图,在中心点形成交叉的动静对比组合;以孩童形象为主体大面的背景,以密衬疏;此外构图中的山石、老梅、小鸡形成大的总体对比关系,两条线在画面的右上侧交叉,这样既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的形式感,又使银币画面显得不那么散乱,最终使银币在视觉上做到刚柔相济,浑然一体。
夏景婴戏图:婴戏图是一种源远流长的题材,“婴戏图”系列金银币又有哪些特殊的文化内涵呢?其一,“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传统中国历来有“多子多福”的观念,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文王百子”的故事也在古代广为流传,成为佳话。“婴戏图”系列金银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一观念,具有很强的吉祥祥瑞之意。其二,古人认为天伦之乐是儿孙满堂、儿孙绕膝,徐有贞云:“若老莱子,行年七十而婴戏娱亲,千载而下,闻其风者,犹兴起于孝,岂徒隐哉?”所以“婴戏图”系列金银币在华人地区都拥有很高的声誉。其三,成年人可以从这套金银币来回味过去、回味童年。
子孙和合图:《子孙和合图》传为宋人所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但也有指,本幅旧题为宋人所作,若由其孩童精致服饰、家具器用及庭院栏杆装饰物之形制来看,应为明代中期宫廷画师所绘。
《子孙和合图》绘三名孩童在宫廷花园中戏水船,五爪龙纹篮彩瓷缸种植的粉红荷花正盛开着。主题取童“子”、“荷”花的谐音而成“子孙和合”之寓意,白胖活泼的婴戏图透露出追求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画面中的长方凳座面是宗腾编织物,腿之间饰壶门券口,下为如意形脚。画中除柳树,另有月季、嫩竹傍石而生,亦有四季平安的吉祥含义。
冬日婴戏图:原作《冬日婴戏图》其实在构图上显得不够完整,山茶、白梅、绿竹与太湖石之间的关系处理得不太好,显得比较凌乱,但是移植到金银币以后,这个构图上的小小缺陷,却因为紧凑的圆形构图得到了弥补。
秋景婴戏图:观赏“中国古代名画系列·婴戏图”金银纪念币,岁月的无情流逝已经不是重点,四季婴戏图主题统一,构图错落有致、线条细腻柔和、婉转曲折、丝缕薄发间更间设计与雕刻功力,既满足了入们的视觉欣赏趣味,又能深入表现“婴戏”这一古代民俗生活中最富生机的场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恰如其分地融合与再创造。在“婴戏图”系列金银币的整体艺术创作上,讲究“拙趣”,艺术欣赏价值很高。巧合的是,1996年,台湾也曾发行过一套纪念币,选用的图案是苏汉臣的《秋景婴戏图》,同一题材两岸发行,这在钱币界也是一桩难得的美事。
--Copyright @ 2017--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版权所有:上海贝海拾珍文化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