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设计:赵樯 | 正面雕刻:赵樯 |
背面设计:白牧 | 背面雕刻:白牧 |
发行年份:1999年 | 面额:50.00元 |
发行量:1000枚 | 实铸量:1000枚 |
材质:银币 | 质量:精制 |
重量:5oz | 直径:70mm |
“上海豫园”是赵樯第一次设计贵金属币正面的建筑图案,也是他在贵金属币上第一次设计上海的建筑。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对豫园实在太熟悉了。这座风格典雅秀丽的江南园林,是他幼时就已经非常熟悉的“天堂”,里面的一草一木,似乎都能勾起他美好的童年记忆。
上海豫园是始建于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的一座私人园林,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嘉靖年间,国泰民安,士大夫们纷纷建造园林,怡情养性,弦歌风月。嘉靖三十二年(1553)潘恩年迈辞官告老还乡,其子潘允端曾任四川布政使,为了让父亲安享晚年,从嘉靖三十八年(1559)起,在潘家住宅世春堂西面的几畦菜田上,聚石凿池,建亭种竹,建造园林。经过二十余年的苦心经营,建成了豫园。“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园”,有“豫悦老亲”的意思。
古人称赞豫园“奇秀甲于东南”,“东南名园冠”。这座文人园林经历过战乱时期的洗劫破坏,也经历过被遗弃的破落萧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改造建设,已占地30多亩,初始规模大半恢复。园内楼阁参差,山石峥嵘,树木苍翠,以清秀幽丽、玲珑剔透见长,具有小中见大的特点,体现出明清两代江南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
赵樯觉得很有意思,这套币的主题是“兔”,而豫园秀丽温婉的建筑风格与“兔”的生肖文化内涵不谋而合。思来想去,他选择了豫园的大厅三穗堂,这是园内景点“城市山林”的组成部分。其意“禾生三穗,乃丰收之征兆”,正面全景表现出它的屋宇宽大敞亮、翘角飞檐、雕梁画栋、朱牖丹柱。清代汤贻汾在《画鉴析览》中说“山为体,石为骨,草为毛发,水为血脉,云烟为神影,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最好的建筑也代替不了自然风光,这种观念也强烈影响着豫园的设计风格,赵樯认为,要表现一座建筑,不仅要表现出它的建筑结构,更重要的是表现它的建筑语言。所以他在三穗堂堂脚两端顺势“搭起”了山石,用以点明豫园的自然造境艺术,做到“亭榭为眉目,山水为精神”。为了配合金银币梅花形和圆形的形制外观,赵樯特别打磨了山石的形状,让它的圆弧边角能够和谐自然地安放进币面里。
国画家张朋私塾出身,绘画也没有受过正规教育。早前一直从事小学美术教育,后任山东纺织工学院教授。晚年名声鹊起。张朋初习清代高南阜及近代张书旂,中年专攻齐白石画风,他的画作特色鲜明,构图新颖,笔墨洗练,造型夸张,形神生动。尤其是大写意花鸟、草虫、动物等,多一笔凡,少一笔俗,满纸生气,耐人寻味。
沈阳造币厂白牧,在中国人物画上有一定造诣,因而对张朋“兔”作品有独到的理解。但创作“张朋所绘兔”,仍有些力不从心。从一定意义上说雕刻过程是一个再创作过程。这种再创作,不是中国画向贵金属币浮雕的语言装换,而是抽象写意“兔”向具象写实“兔”的转换。张朋笔下的“兔”,简言概括,叫“形简而神全,笔少而意足”。如果简单复制,一方面,只能取其形而不能取其神;另一方面,也无法适应贵金属币浮雕的表现形态。
具象写实“兔”的雕刻,首先是造型的加强与突破。而这种加强与突破,更多经验是来自日常生活对兔的观察。“兔”为雌雄一对,雌在前,雄在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白牧读过《木兰辞》对雌雄双兔的描述,这也是他雕刻创作的核心理念。其中雌兔的“迷离”,功夫既在眼之内,也在眼之外,在平缓低垂于后背的双耳,在乖巧蜷伏于地面的四脚,在躬隆为丰厚圆弧的后臀,更在依偎于雄兔身旁且寄于无限依赖的双眼。雄兔的“扑朔”,无法提其耳朵半悬,因此具体描述,又有另外的张扬:两耳左右,高竖为“八”字形态,充满雄性本能的警觉;脖子上抬,双目圆睁,三唇紧抿,短须两分,整个躯体也呈腾身就能飞跃之态。如此,雄兔的“扑朔”,不仅是一种形态,更是一种神态,时时刻刻都准备为保护雌兔而不惜一切的神态。张朋动物画作的精髓,虽不拘泥于实相描摹,但又是不做夸张变形的提炼。超脱物象束缚,高度再现物象。白牧的贵金属币复制,基本保留了这些特色。 相比之下,币面背景,伸展于雌雄双兔上端的牵牛花,则更富有中国画的神韵。卵状心形呈三裂状的叶,球形蒴果,喇叭形花冠,以及互生攀缘之恋,在白牧笔下,虽为“硬”与“冷”的雕刻语言,但起承转合之中,或有一个“软”字,或有一个“柔”字,纤细而缜密,温情而浪漫。春日里的暖暖阳光,微微和风,缓缓流溢于币面之上。
--Copyright @ 2017--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版权所有:上海贝海拾珍文化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