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设计:集体创作 | 正面雕刻:集体创作 |
背面设计:顾杏宝 | 背面雕刻:陈坚 |
发行年份:1986年 | 面额:5.00元 |
发行量:30000枚 | 实铸量:30000枚 |
材质:银币 | 质量:精制 |
重量:22g | 直径:36mm |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银币的设计与雕刻,分别出自顾杏宝和陈坚之手。顾杏宝创作的“司马迁”时的核心思路,就是围绕司马迁编写《史记》而展开。画面看似简单,但每一个元素的选取与运用,都包含有他的用心良苦:幽幽灯火飘动,徐徐凉风轻袭,司马迁端坐案前,头部微抬,两眉半锁,正陷入遣造词句的思索之中。他一只手持笔,欲落笔而不知落到何处;另一只手半抬竹筒,明显对文章有不满之处。而在眉宇之间,则透露着他发愤著书的恒心与决心。
“司马迁”银币浮雕的创作过程,是对设计图稿核心思路的再提升过程。陈坚雕刻语言的表述同样紧紧环绕《史记》而展开。司马迁编写《史记》,从41岁开始动笔,到55岁最终完成,期间共用了14年的光阴,这也是司马迁更注重对人物神情的生动刻画。而神情又主要集中于面部形态的表述:紧抿的双唇、淡定的目光、坚毅的鼻梁、睿智的前额,浮于表面的于隐于背后的,都在浮雕的点、线、面的细微变化中真实而具体的呈现于币面,“此处无声胜有声”,最终的效果就是如此。
在背景的表述上,顾杏宝也尽可能让所有细节都与史实相符:盘腿而坐的是一张小到不能再小的席,架于两腿之上的事勉强可以写字的案,案前的青铜灯台,虽有3个灯头,但那也只是写作的需要。稍稍奢侈一些的器具就是身后为他夜间驱寒的铜火炉,而作为太史令,按理应该有较为优越的生活,但司马迁的追求是写作而不是享受。“司马迁”币面呈现的就是这样一位生活简朴的史学家。
暂无
--Copyright @ 2017--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版权所有:上海贝海拾珍文化发展有限公司